前些年,因为畜禽粪便处理不及时妥当,一些养殖场被附近农民围堵的事时有发生。而近两年,畜禽粪便却变废为宝。
通海蛋鸡养殖户杨忠全告诉记者,每只鸡每个月的鸡粪可卖0.18元,鸡场两万多只鸡,每个月收入3600余元,还省下自己请人出粪的一份工钱。
红塔区黑村农民吴严军不忌讳自己掏粪的谋生手段,其原因主要还在于从中能赚钱。四五年间,他见证了一车三吨的鸡粪从200多元升到500多元、臭垃圾变香馍馍的过程。
红塔区高仓一位蓝莓种植户感慨一粪难求。
以前堆积如山的畜禽粪便,究竟流向了何方?市土壤肥料工作站站长杨义三告诉记者,十有七八是进了有机肥料厂。
从环境公害到一粪难求,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有机肥的紧俏,而有机肥的走俏,对千千万万期盼能吃上放心食品的消费者来说,绝对是一个福音。
“化”外的一抹光亮
庄稼一枝花,全靠肥当家。市土壤肥料工作站曾做过一项调查,2011年、2012年、2013年全市化肥使用量分别为383847吨、394262吨和424658吨。
在峨山小街,在慈姑栽种近一年的生长周期内,农户普遍要施五次肥,有时候多的一次每亩需施50多公斤尿素。而在通海、江川、澄江等坝区,菜农每年生产四五茬蔬菜,每亩化肥用量一年下来动辄就会超半吨。用通海菜农杨育新的话来说,以前买化肥以包计,现在是以车为单位来算。
市土壤肥料工作站的调查显示,2011年、2012年、2013年,我市化肥每亩年施用量分别为0.265吨、0.262吨和0.262吨。
目前,化肥的使用已到了近乎病态的程度。江川县前卫镇农民王纪华曾给记者算过一笔账,种蔬菜每得100元,农药和化肥等农资要花50元,仅化肥的开销就达30元左右。
2013年,市土壤肥料工作站曾对全市有机肥料厂进行过登记,共有生产企业16家。
“加上2014年新增加了两三家企业,全市生产有机肥料的厂家为20家左右。”杨义三告诉记者,有机肥年产量已超过30万吨。
而对用肥农户来说,在化肥当家的时代,有机肥只是从夹缝射进来的一抹亮光而已。
“俏”从何来
2005年,玉溪茂源肥业公司董事长李婷和丈夫创办有机肥料厂时,一年生产1000多吨有机肥,看着产品从仓库这头一直堆放到那头,她为产品如何销售出去而犯愁。如今,面对空空的仓库,李婷心里也在发愁,愁的是拿不出产品供给客户。
同样是犯愁,却是两样滋味。
在玉溪茂源肥业公司总经理杨绍富看来,以2005年为一个时间节点,往前后各推两年,这五年时间,玉溪迎来一个有机肥企业诞生的高峰期。几乎同一个时期,大量社会资本注入农业,这些携带着自己从建筑、矿产等行业积累的资金进入农业领域,掀起了一波高原特色农业发展高峰,致使有机肥料开始走俏。
同时,近年来化肥的过量使用,导致土壤板结,成为化学农业时代很难医治的农业病。化学农业的诟病,也催生出了新的市场需求,使采用有机肥的农产品有了更好的市场回报。
在红塔区,一些葡萄种植户和菜农,都从宁乡有机肥的使用中得到了回报。
去年底,新平柑桔种植户吴正春上门,把玉溪茂源肥业公司仓库的27吨有机肥全部拉走。当记者问起他何以热衷于使用有机肥时,吴正春的回答很是质朴:“褚橙的成功已经给我们做出了好的示范。”
由此,一股生态农业的新风在玉溪越刮越大。
在红塔区农技推广站站长马泽启看来,生态农业首先要从农业生产的基础链条抓起,继续使用化肥还是使用生态肥,成为了生态农业和非生态农业的分水岭。
宁乡有机肥的生产,需要大量消耗两类垃圾,一类是农作物秸秆、菜叶及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畜禽粪便,另一类是工业产品的边角废料,如油枯、糖泥和烟末等。这些东西如果随手丢弃和放任自流,是令人头痛的污染物,而如果能用起来,那就是一种财富。
目前,各地由这两类垃圾引发的问题越来越少,其实归根结底,正是得益于有机肥的走俏。